跳到主要內容

世新大學桌機平板logo 世新大學mobile-logo

世新大學FBInstagramyoutube世新app

臺灣沒有國際新聞?八大電視、三立新聞帶你看世界

發佈日期: 3/23/2017(四) 瀏覽次數 6234

【文、圖/公共事務處 李權哲

  世新大學於本學年開設「全媒體識讀(Omni Media Literacy)」課程,開放本校與優九聯盟學生選修。該課程每周三下午三點於「世新講堂」舉辦,場地不僅能容納五百人,更透過世新電視臺網路直播,讓無法親臨現場的師生,也能在家收看。本週(3/22)課堂邀請到八大執行副總潘祖蔭、三立新聞主播李天怡、三立新聞記者彭光偉、汪倩如等人,來校暢談「國際新聞與深度調查報導」。

  潘祖蔭新聞從業經驗豐富,先後任職於台視、華視、TVBS、東森。他透露,去年有一份調查,顯示有88.79%的新聞觀眾不滿「單一議題大量重覆報導」、72.8%的認為「國際新聞太少」。潘祖蔭以國內電視臺人力配置為例,國際新聞編採人數僅約30人,佔全部編採人數不到兩成。除了國內記者、駐外記者、外電新聞、合作媒體,網路及公民記者已躍升為當今國際新聞的重要來源。

  潘祖蔭進一步指出,編輯臺最喜歡的國際新聞為天災、人禍、娛樂、運動及奇聞軼事。過去,國際新聞在臺灣偏少的原因包括收視率調查方法、分眾收視習慣、新聞臺競爭激烈等。近年卻有越來越多臺灣電視臺,投入資源製作國際新聞節目,他舉例TVBS《FOCUS全球新聞》、東森《李四端的雲端世界》,均是值得欽佩的典範。

  李天怡為《消失的國界》主持人,她以此為例,分享國際新聞製播、主持歷程。該節目以「沒有界限,沒有藩籬」為口號,2009年問世之初,主要素材來自外電新聞,第三集製作開始走出戶外,全力打造「臺灣觀點」。由於節目好評不斷,播出時間從30分鐘拉長為一小時,還曾榮獲卓越新聞獎肯定。

  《消失的國界》節目並由彭光偉、汪倩如兩位記者蒞臨現場分享國際新聞採訪經驗。彭光偉曾前往伊拉克採訪,他發現,身在媒體產業,人脈非常重要。無論是簽證、通行證,都要花費力氣、動用關係取得。汪倩如則說,製作團隊希望透過不同視角,呈現多方面事實、處理各議題的爭議。

  李天怡表示,未來媒體將是分眾市場,即時新聞與深度報導並列。雖然傳統媒體面臨許多挑戰,他們仍會堅守本分走下去。針對民眾認為臺灣國際新聞不夠多,彭光偉坦言,臺灣媒體要「養」國際新聞、拿到第一手消息,需要投入許多資源。《消失的國界》願意持續耕耘,期盼觀眾也能給予多一點鼓勵。

  講師分享內容精彩,現場亦有不少學生舉手提問。中國傳媒大學學生好奇,國際新聞應當如何被報導,才能帶來正面影響?潘祖蔭建議,有別於新興媒體的即時新聞,傳統媒體可以做的是:「幫助觀眾歸納整理、採取深入報導」。而針對浙江傳媒學生質疑臺灣新聞娛樂化,潘祖蔭認為是新聞競爭白熱化的結果。為了博取收視率,聲光效果變得尤其重要。不過現在網路發達、觀眾收視平臺變多,他樂觀相信,大環境終會改變。

此圖說明如下
圖一:潘祖蔭強調,國際新聞應該要有自己的觀點。

此圖說明如下
圖二:李天怡結束當天演講後,隨即將前往電視臺播報新聞。

此圖說明如下
圖三:彭光偉認為,不要給自己太多限制,人生應該多多嘗試。

此圖說明如下
圖四:汪倩如在節目製作上力求能呈現不同角度。

此圖說明如下
圖五:學術副校長陳清河(圖右)為「全媒體識讀」課程負責老師之一。

:::

優久聯盟網站(另開視窗)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專區(另開視窗)通過AA無障礙網頁檢測

世新大學 版權所有 Shih Hsi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