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/實習校園記者 楊恩愷】
【圖/校園記者 李奇軒】
【編輯/公共事務室 張家瑀】
通識教育中心選修課程大師講座,於14日課程中,邀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樓永堅講解大眾的消費心理現象,並以生產者角度說明如何看透市面上的行銷策略。
「生產者創造的,是和消費者互利雙贏的賽局。」樓永堅解釋,當消費者在衡量商品價值時,生產者也在猜測大眾的消費心理。樓永堅以星巴克為例說明生產者若能提高商品在消費者的內心價值,便能提高購買意願,如星巴克店內的氛圍讓消費者感受到手中咖啡,與付出的金錢擁有相應價值。
生產者除了提高商品價值外,也需考量不同的消費者利益,來增進行銷的成功度,樓永堅先以外部的品牌、流行觀念等社會影響說明商品的定位考量,再以商品的象徵性和價值認同等個人內心衡量價值,利用這兩項考量決定出適當的行銷策略。
「多花一點代價能得到更好的利益,且消費者通常買單。」樓永堅說明行銷策略中最重要的一環,便是設定目標商品,他指出生產者時常會推出許多不同款但價格、功能相似的商品,而顧客常購買單價較高的商品,並產生「賺到了!」這類心態。
除了合適的行銷,商品價格的寫法也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。樓永堅解釋道,若將500元的降價商品以「特價300元」和「打6折」兩種寫法呈現,消費者會更傾向選擇「打6折」,這便是賣家常打出的銷售策略,消費者購買前也應多加思考。
進入臨近講座尾聲的Q&A環節,學生問及雙十一網路營業額逐年成長的現象,樓永堅認為,消費行為經常受到外在因素影響,例如遇上大型商機,網路商城通常會設定金額門檻來搭配更多折扣,然而剛好達到門檻的情況並不常見,反而是超出門檻的消費現象佔多數。
最後,樓永堅提醒學生們,消費市場充滿誘惑和外在影響,若能反向推測出生產者的行銷策略,並能衡量商品對自己的內心價值,也能減少支出,並當個聰明的消費者。
圖一: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樓永堅講解大眾普遍的消費心理現象。
圖二:樓永堅向學生解釋「生產者創造的,是和消費者互利雙贏的賽局」。
圖三:樓永堅以外在的品牌、流行觀念等社會影響說明商品的定位考量。
圖四:樓永堅以遊戲與學生互動,說明品牌影響消費者的內心價值。
圖五:樓永堅與學生們合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