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革熱
傳播方式
病媒蚊為埃及斑蚊(Aedes aegypti)及白線斑蚊(Aedes albopictus),當人被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,為主要傳播方式。當病媒蚊叮咬處於可傳染期之登革熱病人後,亦會被病毒感染,此被感染的蚊子再叮咬其他健康人,則造成社區中的傳播。
潛伏期
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-14天,通常為4-7天。
傳染期
登革熱病患於發病前一天至發病後第五天,血液中存在有登革病毒 (此時期稱為病毒血症期),此時若被病媒蚊叮咬,病媒蚊因此感染病毒,而病毒在蚊蟲體內增殖8-12天後,病毒就會至病媒蚊的唾液腺,這隻病媒蚊終生即具有傳染力,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,就將病毒傳播出去。
臨床症狀
從輕微或不明顯的症狀,到頭痛、後眼窩痛、肌肉痛、關節痛及出疹等典型登革熱症狀,或出現嗜睡、躁動不安、肝臟腫大等警示徵象,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的登革熱重症。
屈公病
傳播方式
病媒蚊主要為埃及斑蚊(Aedes aegypti)及白線斑蚊(Aedes albopictus)。
病患在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期間,血液中有屈公病毒活動,稱之為病毒血症期(viremia),此時如果被病媒蚊叮咬,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2至9天後,便使此病媒蚊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,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的人時,就可將病毒傳播出去。
潛伏期
潛伏期2~12天,通常為4~8天。
傳染期
病患在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,血液中有屈公病毒活動,即病毒血症期,也就是可傳染期。此時期若病媒蚊吸取病患的血液,病毒會在蚊體內繁殖2至9天後,便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,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的人時,就可將病毒傳播出去。
臨床症狀
屈公病發病初期症狀與登革熱感染症很相似。屈公病毒感染者多數有症狀,包含突然發燒、關節疼痛或關節炎(約70%患者有,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、手腕和腳踝)、頭痛、噁心、嘔吐、疲倦、肌肉疼痛或皮疹(約半數的患者會出現),且可伴隨結膜炎、腹瀉、畏光等非典型症狀,症狀持續約3至7天。
另屈公病的嚴重程度也不如登革熱重症,較少出現死亡,惟新生兒於出生時感染、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史者,是罹患屈公病易有併發症或病況嚴重之風險族群。
預防方法
(一)居家預防:
清除不需要的容器,如為無法自行處理的大型廢棄容器(如廢棄輪胎、浴缸或水族箱等)請聯繫環保單位清潔隊協助清運。
把暫時不用的花瓶、容器等倒置,使用時加蓋或以細紗網密封。
家中的花瓶和盛水的容器必須每週清洗一次,清洗時要記得刷洗內壁。
家中的陰暗處、地下室、屋簷排水槽或水溝應定期巡檢與清理。
家中應該裝設紗窗、紗門;睡覺時可掛蚊帳或使用捕蚊燈,避免蚊蟲叮咬。
戶外環境宜著淺色長袖衣物,並在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、Picaridin或IR3535之防蚊藥劑。
(二)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-澈底落實「巡、倒、清、刷」:
「巡」─經常巡檢,檢查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。
「倒」─倒掉積水,不要的器物予以回收清除。
「清」─減少容器,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。
「刷」─刷除蟲卵,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。
(三)從登革熱、屈公病流行地區返回後請自我健康監測14天,如有疑似登革熱、屈公病之症狀,請儘速就醫,並告知醫師您旅遊活動史與暴露史,利於醫師診斷。
1132教師授課手冊
114學年度大學繁星推薦招生校系分則查詢(附去年錄取標準)
113學年度第2學期 優久聯盟跨領域學分學程申請資訊
113學年度行事曆
114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招生校系分則查詢(附去年篩選標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