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/校園記者 張嘉恩】
【圖/校園記者 謝宜芹】
【編輯/公共事務室 張家瑀】
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邀請知名作家小野擔任2019駐校作家,舉辦四場以文學、電影、文字和影像的關係、文學改編劇本為主題的對談講座。小野除了是知名作家、編劇,也是台灣新浪潮電影重要的推手之一,13日即在講座上播放精華版新浪潮電影紀錄片暨導演訪談,以編劇的身分和大家分享新電影之於台灣社會的意義。
小野首先分享,1987年解嚴後社會更加動盪,台灣的未來去向在焦慮中進行,當時台灣電影卻未呈現出社會的真實樣貌。直至小野放棄美國博士學位回到台灣、踏入影視圈後,開始紀錄當代台灣導演及社會的故事。約1980年代,由導演吳念真、侯孝賢、楊德昌等人推動的「台灣新浪潮電影」,拍攝出對台灣鄉土的關懷與省思,當時任職於中影公司的小野便著手策劃台灣新電影,而後促成許許多多的經典作品,如楊德昌《海灘的一天》、黃春明《兒子的大玩偶》、侯孝賢《戀戀風塵》等相關作品誕生,導演李安甚至也在因緣際會下被看中,讓更多人從電影看見台灣的社會脈動。
小野認為,回溯當時的台灣新電影都揭示出大時代下的土地關懷,甚至如侯孝賢的《悲情城市》也以228事件作為背景,然而透過鏡頭面對歷史是現在台灣導演較少碰觸的,也害怕拍攝敏感的題材,但拍攝歷史其實是一種說故事的方式,無須逃避亦當善加發揮,例如前年《大佛普拉斯》就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講述台灣小人物的生命,小野肯定道:「推翻電影語言,從台灣新電影之後又有很大的突破!」
現場學生進一步提問小野是否曾在創作中遇到瓶頸,他表示,小說創作和劇本寫作的困難不同,寫小說大多是一個人寂寞地絞盡腦汁,劇本則是為了拍攝而寫、工作量大,但製片時一群朋友天天聚在一起聊天、交流,吸收彼此的生活經驗,其實非常熱鬧、從未感到孤單。小野也順勢提及,常見許多人強調「靈感」對於創作的重要,但其實創作中沒有所謂「天空飄來一片雲就有靈感」的存在,是源於生活經驗和過往的記憶累積而成的。講座尾聲,小野堅定地強調,電影亦無所謂「再拍一次一定可以拍得更好」的遺憾,在那個時空、有多少資金、用多少力氣就拍出什麼電影,一直往前走就沒有人生缺憾。
圖一:2019世新大學駐校作家系列講座第二場,小野大談電影。
圖二:小野放映新浪潮電影紀錄片精華版。
圖三:講座精彩生動,學生積極參與。
圖四:小野表示寫劇本使人生更開闊,從中最珍貴的是與夥伴討論。
圖五:小野準備早期作品大方送給學生。
圖六:學生與小野暢談對電影的想法。
圖七:小野與全體師生合照留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