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世新大學桌機平板logo 世新大學mobile-logo

世新大學FBInstagramyoutube世新app

解密微妙關係! 李泳泉帶師生探討文學改編電影

發佈日期: 11/24/2017(五) 瀏覽次數 1546

【文/校園記者 伍純秀
【圖/校園記者 衷妍瑞
【編輯/校園記者 高凡淳高子涵
 
  世新大學圖書資訊處於11月22日舉辦「電影vs文學:兩種媒介的糾纏對話」講座,邀請廣播電視電影學系教授李泳泉,以文學原著改編電影為題材,探討兩種媒介之間的對話與呈現,讓師生們深刻體會電影和文學之間微妙的關係。
 
  「不一定要忠於原著作才是好電影。」談到改編文學著作的電影,李泳泉認為「是否忠於原著」不應是決定優劣作品的判斷標準,因為文學著作是以文字呈現,但電影則是著重在影像,兩種媒介本身敘事方式的不同,就會造成呈現上的差異。
 
  因此,長篇文學著作要在一部電影中呈現,勢必得做出一些取捨與調整,李泳泉說複雜的文學描述,不大可能一字不漏地在短短影像中呈現,而是需要利用電影本身存在的元素來表現與替換,像是音樂、肢體、對話、光線等。
 
  李泳泉還舉例電影《英倫情人》裡一位戰俘被切斷手指的橋段,在原著中以長篇文字,細膩描述戰俘複雜心理與緊張情緒,但在電影則是化作具象的符號,利用蒼蠅急速震動的背景樂營造出緊張氛圍,再以蒼蠅停留在戰俘大拇指手上來暗示出將大難臨頭的象徵。
 
  另外,李泳泉更談到許多電影在改編文學著作時,會出現太過文雅的對話模式,顯得觀者容易感覺尷尬,像是很多舞台劇的台詞會出現「天!」來表示驚訝,不過這種用詞多出現在文學著作上,若是在電影或舞台劇上呈現則會顯得過於文藝,因此在改編文學成電影的過程,必須在用詞上做出適當的修正與融合。
 
  「忠實的改編若是讚美,那就是看扁文學,也是看扁電影。」李泳泉認為文學裡頭很多情緒是無法透過電影表達出來,而同樣電影也不該只是文學著作的附屬品,而是要在不曲解原著的前提下作出取捨,並思考想透過電影傳遞給觀眾什麼樣意義與啟發。
 
圖說如下 
圖一:「電影vs文學:兩種媒介的糾纏對話」講座吸引眾多學生參與。
 
圖說如下 
圖二:李泳泉分享電影與文學媒介兩種媒介的表現差異,讓師生們深刻體會它們之間微妙的關係。
 
圖說如下
圖三:李泳泉以文學改編電影的實例,向學生解說,相同內容在改編過程有何差異、並且該如何取捨。
 
圖說如下
圖四:學生認真聽講,積極提出問題。
 
圖說如下 
圖五:講座吸引學生踴躍參與,開心與講師李泳泉合影。

:::

優久聯盟網站(另開視窗)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專區(另開視窗)通過AA無障礙網頁檢測

世新大學 版權所有 Shih Hsi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